
期刊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编:杨宝峰校长。该刊的栏目设置为:论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综述等。主要刊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师、研究生、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及海内外校友在科研、医疗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学报》曾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学报质量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该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等收录。
胺碘酮使用十大陷阱,专家揭秘如何避开!
时间:2024-12-24 16:07:07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领域的一员“老将”,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数十年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为众多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但同时,其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注意事项也不容忽视。本文将深入探讨胺碘酮使用的10个常见陷阱,旨在为医疗从业者提供一份实用指南,帮助他们在应用该药物时更加精准、安全,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1. 忽视基础疾病评估
在使用胺碘酮前,未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可能导致治疗方案的制定偏离最佳路径。例如,对于患有严重心脏功能不全或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胺碘酮的使用需格外谨慎,因其可能加重病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
2. 剂量调整不当
胺碘酮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窄,剂量过高易导致毒性反应,过低则影响疗效。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精确调整剂量至关重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用药策略。
3. 忽略药物相互作用
胺碘酮是CYP450酶系的强抑制剂,可显著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如地高辛、华法林等,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反之,它也是一些药物的代谢底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能改变自身的血药浓度。了解并管理这些相互作用,是确保安全用药的关键。
4. 监测不足
长期使用胺碘酮需定期监测心电图、甲状腺功能、肺功能及眼部状况,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副作用,如QT间期延长、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及角膜色素沉着等。
5. 忽视遗传差异
不同个体对胺碘酮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人群携带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虽然常规基因检测尚未普及,但对于有家族史或表现出不寻常反应的患者,考虑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是有益的。
6. 突然停药
突然停用胺碘酮可能引起反跳性心律失常,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应遵循逐渐减量的原则,平稳过渡至停药或更换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7. 特殊人群使用不慎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胺碘酮时需特别小心。例如,妊娠期间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有限;老年人因多种共病和药物使用,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8. 未能识别禁忌证
胺碘酮虽有广泛应用,但也有明确禁忌证,如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未安装起搏器者、对碘或本品过敏者等。严格遵守禁忌证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
9. 缺乏患者教育
患者对自身疾病及药物治疗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应充分告知患者胺碘酮的可能副作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如避免葡萄柚汁),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
10. 忽视替代方案
尽管胺碘酮在特定情况下不可替代,但在面对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和潜在风险时,探索并考虑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如导管消融)作为替代或辅助治疗,有时能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胺碘酮的合理应用是一门精细的艺术,要求医疗从业者不仅要掌握其药理学特性,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合并症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通过避开上述常见陷阱,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胺碘酮的治疗潜力,确保患者在获得最佳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