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编:杨宝峰校长。该刊的栏目设置为:论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综述等。主要刊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师、研究生、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及海内外校友在科研、医疗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学报》曾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学报质量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该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等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
出版部门: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0-190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3-1159/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51
出版地区 黑龙江
出版地区 黑龙江
订购价格 228.00
杂志荣誉 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905
- 国内刊号:23-11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人胎甲状旁腺细胞培养形态与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单层培养不同胎龄人胎甲状旁腺细胞的形态及功能。方法将20周至28周水囊引产的胎儿按周龄分为3组,用胰酶消化法将胎儿甲状旁腺分离制成单细胞并培养,每日观察并记录甲状旁腺细胞的形态,每隔48h留取甲状旁腺细胞培养的上清液,测定上清液中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浓度。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胎儿甲状旁腺细胞培养48h后贴壁,细胞结构完整,群聚生长,但无明显细胞延展生长现象。第11天以后细胞轮廓增强,胞质......
作者:邰升;宋一民;宋纯;王智;宋春芳 刊期: 2000- 06
-
血管内新型液体栓塞剂的研制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新型液体栓塞材料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混合液。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混合液,测定其粘性和沉淀时间,寻找此栓塞剂的佳浓度配比。采用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混合液注入小鼠腹腔内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体外试验表明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混合液的佳浓度配比为7.5g甲基丙烯酸共聚物、50ml无水乙醇和50ml碘普罗胺,其与血液接触后3s内发生凝聚反应;腹腔注射此栓塞剂后,......
作者:石忠松;黄正松;张跃卫;包大士;齐铁伟;初明;史怀璋 刊期: 2000- 06
-
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β2-微球蛋白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8和β2-MG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了3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TNF-α、IL-8和β2-MG的浓度。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NF-α、IL-8和β2-MG明显升高。TNF-α、IL-8与血清GPT呈正相关,提示TNF-α、IL-8在肝硬化时参与了肝细胞损害过程;β2-MG与血清GPT呈正相关,提示β2-MG可间......
作者:周福润;李宝杰 刊期: 2000- 06
-
辅酶Q10和复方丹参对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的保护作用
目的制备异丙基肾上腺素对心肌损伤模型,探讨辅酶Q10和复方丹参对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In-cheolKim法和Lucile-Smith法分别测定对照组,异丙肾损伤组,丹参保护组和辅酶Q10保护组的琥珀酸脱氢酶比活力,心肌线粒体辅酶Q10含量等多项指标。结果复方丹参组和辅酶Q10组心肌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比活力,心肌线粒体辅酶Q10含量都显著高于异丙肾组。结论辅酶Q10和复方丹参对心肌......
作者:张伟华;徐曼;史从宁;张伟才 刊期: 2000- 06
-
p53基因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基因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把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转入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FCM),透射电镜等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重组腺病毒能有效地将p53基因转入心肌细胞中;转入的p53基因可以导致心肌细胞体积变小、胞浆浓缩、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引起细胞G1期阻滞。结论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并能影响细胞周期......
作者:滕宗艳;张一娜;尹新华;凌虹;谷鸿喜;张莉;宋雁南 刊期: 2000- 06
-
喷洒法与口服法煌蓝色素胃镜诊断胃癌的价值
目的对比喷洒法与口服法煌蓝色素胃镜检查诊断胃癌的价值及提高活检阳性率的作用,研究两法诊断胃癌有无差别。方法采用大样本完全随机化分组,煌蓝喷洒法与口服法均分别设对照组,染色后观察结果并取病理,记录病理结果。结果煌蓝喷洒法对胃癌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灵敏度Se为0.97,特异度Sp为0.97,正确指数YI为0.94,高于其对照组,活检阳性率98.53%,高于对照组57.63%,二者差异显著(P......
作者:张学彦;高善玲;殷积美;王小芬 刊期: 2000- 06
-
盐酸喹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喹那普利(QuinaprilHydrochloride)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全国6家医院参加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11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达85.84%,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盐酸喹那普利副反应较轻,对肾脏、肝脏、造血系统和心脏未见有害作用。结论盐酸喹那普利是一种安全、疗效好、副反应小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
作者:盐酸喹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观察协作组 刊期: 2000- 06
-
双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活性测定
目的研究含双启动子表达载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活性。方法构建分别含有CMV及CMV-SV40启动子的pC-LacZ及pCS-LacZ真核表达载体。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其转染至TJ905真核细胞中。对转染后24~72h的细胞提取物进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并与转染标准pSV-gal载体的细胞提取物的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J905细胞中转染pCS-LacZ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
作者:苏君;张学新;罗延伟;肖宏;张霞 刊期: 2000- 06
-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在大鼠卵巢黄体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在大鼠卵巢黄体发育、维持和退化的组织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方法检测假孕大鼠卵巢黄体中MMP-2、-9mRNAs的基因表达变化,并通过密度扫描方法对原位杂交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MMP-2、-9mRNAs主要在假孕第1天黄体中表达,以后逐渐降低,到假孕第14天其mRNAs表达降低到低程度。结论MM......
作者:于晓光;张清媛;倪江;边淑玲;祝诚 刊期: 2000- 06
-
女性冠心病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163例女性冠心病患者资料。结果分别提出了绝经与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患病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程度。结论雌激素是女性冠心病的保护因素,但冠心病是否发病仍受其他因素影响。......
作者:关德明;潘鸿雁 刊期: 2000- 06
动态资讯
- 1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持续硬膜外输注术后镇痛效应的比较
- 2 心室停搏6秒钟无症状的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 3 动态钡灌肠造影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经验探讨
- 4 鼻咽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 5 nRT-PCR法检测心肌活检组织中柯萨奇B组病毒RNA的临床意义
- 6 脑缺血发生后 IP-10趋化 NK 细胞通过血脑屏障
- 7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 8 食管鳞癌组织中存活蛋白表达的意义
- 9 妊娠激素对HIV-1体外感染MT-2细胞及复制的影响
- 10 细胞间直接接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作用的研究
- 11 外伤性根折牙离体修复后再植的临床应用
- 12 年龄对血中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 13 腹腔镜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6例报告
- 1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其制剂含量
- 15 肝素化后病人血样对Polybrene配血的影响
- 16 RhEPO对脑梗死后缺氧诱导因子-1α作用的研究
- 17 丙泊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凋亡蛋白Bax、Bcl-2的影响
- 18 颅骨结核X线诊断(附3例报告)
- 19 无松弛切口修复婴幼儿不完全腭裂
- 20 荧光原位杂交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后的研究